0°

保卫城市(要塞解释)

要塞的定义和作用

要塞是一种防御性的建筑,它有以下两种含义:

  • 一种是依靠永久性的工事、储存战斗物资和利用地形优势的防御阵地。它通常包括指挥所、屯兵房、战备道路、医院、仓库、通信枢纽、坚固据点等部分。它是军队作战行动的基础和依托。它能够保障指挥、控制敌情、组织进攻、实施反攻等功能,对防御战役战斗的胜利起到关键作用。
  • 另一种是城堡或类似城堡的防御工事。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形式的建筑,用于抵御敌人的攻击。
  • 要塞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保卫城市和交通线:要塞通常建在城市或交通线的附近,它的主要目的是保卫城市和交通线,阻止敌军的进攻。在战争中,敌军常常会以城市和交通线为攻击目标,而要塞则是保护这些重要目标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失守了要塞,敌军就可以轻易地占领城市或交通线,从而侵占整个国家或地区。
  • 控制战略资源:要塞通常建在拥有重要战略资源的地区,比如矿产、水源、交通枢纽等。通过控制要塞,可以控制这些战略资源的获取和流通,从而对敌军造成巨大的打击。如果敌军不能获得这些资源,他们的战争能力和机动性将受到严重的削弱。
  • 阻止敌军进攻:要塞的建造通常会考虑到地形和防御的特点,比如城堡建在高地上或城墙周围有护城河等。这些要塞可以有效地阻止敌军的进攻,因为敌军不仅要面对坚固的城墙和陷阱,还要承受要塞守卫者用弓箭、火炮等武器发起的猛烈攻击。
  • 心理作用:要塞的建造和存在可以对敌军产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城堡或城墙等要塞设施可以给敌军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守卫者非常强大,难以攻破。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可以影响敌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从而降低他们进攻的意志和决心。
  • 文化和历史价值:许多要塞不仅是防御设施,还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比如,城堡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建造和设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许多城堡被保留到现在,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 保定的由来和历史

    保定的由来,与战事密切相关。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燕、齐灭掉了中山国。燕赵重新划分了领土,现在的保定市区属于燕国,以南是赵国的地盘。根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的记载,燕昭王在今保定城东五里建了广养城,俗称空城,是为了放养战马的城市。保定开始有了燕南赵北的称呼。由此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了保卫燕国安全而设立的战备城市。

    960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县境内,清苑又是宋朝的北部边防重地,所以宋朝在清苑县设立了保塞军,意思是保卫边塞。这是“保”字作为政区名称和地名的第一次出现。又因为燕昭王建造的黄金台在保定地区境内,也叫金台顿。保塞军和清苑县的治所都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军升级为保州,寓意是永远保持安定。清苑县改名为保塞县,并把满城南部划给保塞县,以增强保州的势力。保州的治所在保塞县。

    1127年,北宋覆灭,金兵攻占保州,仍然沿用宋制,称保州,又叫金台驿。1129年在保州设立了顺天军,保州是顺天军节度使的驻地。保州曾经管辖清苑、满城、遂城三个县。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