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立秋的图片(古人为何把第三个季节称为“秋?)

“秋”字的起源与演变

立秋的图片(古人为何把第三个季节称为“秋?)

作者:倪方六

立秋的图片(古人为何把第三个季节称为“秋?)

(立秋风俗图)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有句老话叫“立了秋,凉飕飕”,意思是夏天的热浪即将消退。立秋是“四立”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是一年中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人为什么把第三个季节叫做“秋”呢?从“秋”字的形声和义理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要说“立秋”,就得先说“秋”字。“秋”和“春”一样,是最早被古人命名的季节,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最古老的“秋”字。

在认定这个字是“秋”字的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推测,认为“秋”字的发音qiū,可能是由秋虫的“啾啾”声音演变而来的――这个说法恐怕连不少大学教授都不清楚呢!如果这个字真的是由秋虫造成的,那么用它来表示秋天是很合适的,但如果用它来表示夏天就不对了,反过来也一样。可是问题是,有些虫子夏天和秋天都有,而且都很显眼。

比如说蝉,夏至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蝉始鸣”是夏至的第一个候,但秋天也有蝉叫,就是我们说的“寒蝉”,它们的叫声比夏天的蝉更有特色;还有蟋蟀,它是小暑的第三个候“蟋蟀居宇”,但蟋蟀在秋天更活跃,一直到阴历十月才“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之《七月》)。所以,用这个字来表示“秋”或者“夏”都有道理,夏秋不易区分。

(甲骨文不好打,文章以图片发上来)

(古“秋”字)

秋分的手抄报图片简单:

秋天诗句

初见如梦,秋风何事悲画扇。
春去秋来,往事几多愁。
山空雨过,秋意渐浓。
月明松影,泉清石响。
归期无定,秋池夜雨涨。
长安满月,千家捣衣声。
湖月相映,潭水无痕。
春播一粒,秋收千颗。
九月八日秋,百花败后我花开。
秋光冷照银烛,小扇轻罗扑萤火。
日落西山,天涯孤客断肠。
秋天习俗

贴秋膘,立秋这天,人们习惯称一称体重,和立夏时比较一下。秋风送爽,人们胃口大增,想要补偿夏天的消耗。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吃些美味佳肴,当然以肉类为主,所谓“以肉贴膘”。

称水,古时,人们在立秋前后,用同样的器皿装满水,然后称一称重量。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说明夏天的水分多,那么秋天的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就说明秋天的水分少,那么秋天的雨水就多,可能会造成秋涝。

啃秋,啃秋,也叫咬秋,是汉族的一种风俗。就是立秋这天吃瓜。天津人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叫“咬秋”,寓意夏天的酷暑难耐,立秋一到,就把它咬住。江苏等地也有在立秋这天吃西瓜的习惯,叫“咬秋”,据说可以防止秋痱。在浙江等地,立秋这天吃西瓜配烧酒,民间认为可以预防疟疾。

吃“渣”,山东、四川等地,立秋这天有吃“渣”的习惯。“渣”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的说法。

秋忙会,秋忙会是立秋的一个习俗,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收而准备的商贸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换生产工具,卖掉牲畜,换取粮食和生活用品等。

秋社,秋社也是立秋的一个习俗,秋社原是秋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来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这时候收成已经结束,官方和民间都要在这一天祭拜土地神,表示感恩。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