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都有谁?)

2000年: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者

艾伦黑格(美国)、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国/新西兰)和白川英树(日本)因为他们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应用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导电聚合物是一种具有金属般导电性的塑料材料,它可以用于制造柔性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和生物传感器等。

2001年:手性催化反应的专家

威廉诺尔斯(美国)、野依良治(日本)和巴里夏普莱斯(美国)因为他们在手性催化反应方面的创新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手性催化反应是一种能够控制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化学方法,它在合成药物、农药和香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2002年:生物大分子的分析者

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和田中耕一(日本)因为他们开发了一些能够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精确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些方法包括质谱法、核磁共振法和X射线晶体学法,它们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物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003年: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发现者

彼得阿格雷(美国)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为他们分别发现了细胞膜中的水通道和离子通道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水通道和离子通道是一种能够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在细胞内外的运输的蛋白质,它们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稳态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2004年: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的揭示者

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和欧文罗斯(美国)因为他们揭示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的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泛素是一种能够标记需要被降解的蛋白质的小分子,它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将蛋白质送入蛋白酶体进行分解。这一过程在调控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和免疫应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5年: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者

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和伊夫肖万(法国)因为他们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一种能够将烯烃分子转化为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新型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方法,它在合成药物、材料和香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006年: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者

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因为他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真核转录是指真核细胞中DNA转录为RNA的过程,它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科恩伯格发现了一些能够调控转录的蛋白质复合物,它们在控制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死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的贡献者

格哈德埃特尔(德国)因为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固体表面化学过程是指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化学反应,它在催化、电化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埃特尔发展了一些能够观察和操作固体表面的实验方法,它们为理解和控制固体表面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发展者

下村修(日本)、马丁查尔菲(美国)和钱永健(美国)因为他们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GFP是一种能够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它最初是从水母中分离出来的。通过将GFP与其他蛋白质相结合,可以将它们在细胞中的位置和活动可视化,这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

2009年: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者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