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月半鬼节(为什么说七月半是鬼节?)

七月半:鬼的节日,人的情感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天。这一天,人们称之为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或鬼节。相传,这一天,地府的鬼魂都会被放出来,到阳间游荡,享受一天的自由。人间的百姓,也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慰藉鬼魂的孤寂和苦难。

鬼节,是一种祭祀鬼的节日,也是一种与鬼相关的节日。鬼,是人类在无知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续。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续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人死为鬼的观念却是鬼文化的主流。西方的鬼节有很多,比如墨西哥的亡灵节,但最出名的要数万圣节了。中国有些地方,把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统称为“四大鬼节”。

七月半鬼节,是民间的说法,其实在道教中,它叫做中元节,在佛教中,它叫做盂兰盆节,在儒家的经典文化中,它叫做“祭如在”。所以,七月半是一个儒家、道家、佛家和俗家共同参与的一个节日。它和传统的清明节、除夕和重阳节等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

七月半鬼节的由来:目连救母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阴间的盛大节日:鬼节。这一天,阎王会穿上华服,和鬼魂一起欢度佳节,让我们活着的人也一起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心想事成,享受生前没有机会的幸福。因此,中国许多地方会举办祭祀、拜佛、扫墓、复习、赏花、钓鱼等活动来庆祝。

鬼节的由来,和一个名叫目连的僧人有关。他有着高深的法力,但他的母亲却堕入了饿鬼道,食物一入口就变成火焰,饥饿难耐。目连无法救出母亲,于是向佛陀求教。佛陀为了传授他盂兰盆经,让他在七月十五日用盆盆供养母亲。

据说,目连在地府经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才见到了他亡故的母亲刘氏,发现她正受着一群饿鬼的折磨。目连想给她一碗菜和饭,但这些食物却被饿鬼抢走了。目连只好向佛陀求助,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所感动,就赐给了他盂兰盆经。按照佛陀的指示,目连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用盆盆供养母亲。饿鬼们见了,不敢再抢,母亲终于吃饱了。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盂兰盆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鬼节”。

七月半鬼节的习俗:放焰口

书上说,在古代,人们会提前在街头巷尾搭建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前面有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有一盘盘面做的桃子和米饭。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旗。中午过后,家家户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各种糕点、水果、酒水等放在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三色的纸旗,上面写着“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从庄严的寺庙音乐开始。然后,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的僧侣念诵各种经文和真言。然后分饭,把一盘盘桃子和米饭扔到四周,重复三次。这个仪式叫做“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写过一首诗:“道场普渡妥幽灵,原有的盂兰古意存。但怪红纸贴在门上,肉山酒海庆中元。”描述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鬼节的习俗。

七月半鬼节的意义:孝道与情感

从这些故事和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鬼节”其实是由传统美德的孝道引发的。如今,中国北方的人们仍然用烧纸钱的方式向逝去的祖先致敬,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祭祀虽然简单,但基本上保留了鬼节的原始意义。因为血缘的呼唤、情感的延续、对自己未来的警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