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吊丝照片(嬉皮士相当于中国的什么)

中国的嬉皮士:文艺青年的反叛与追求

嬉皮士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现象,他们不仅存在于西方国家,也出现在中国。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寻找快乐和满足,同时也感受到挫折和压力,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与主流价值相悖的生活方式。他们用中文称自己为文艺青年,简称文青,意思是有文化修养的年轻人。如果用英文来描述,他们可以被归为一个含褒含贬的词汇:“嬉皮士”(注:指西方国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传统和政治的年轻人)。

那么,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长什么样呢?中国的网络百科——百度百科有一个词条引用了作家兼音乐人郭小寒的自我介绍:“我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我喜欢诗歌、小说、独立音乐、欧洲电影、拍照写博、养猫种花、拼布(买碎花布后自创衣物)、自制甜点和设计环保袋。”

文艺青年们情感丰富、怀旧倾向、反叛精神和诗意气质并存。但是他们却置身于一个世俗、金钱驱动的现代中国,文青们因此被冠以高度自我、浪漫和文化专家的标签。

文艺青年们多数是城市中的中上层阶级,他们刻意区分自己和那些拎着路易威登包包和开着宝马的中国暴发户。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文艺青年,不是看他们拥有什么,而是看他们怎么想。李发业(音译)是一名27岁的北京非政府组织工作者,他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他们总是喜欢与众不同。”

和嬉皮士一样,文青们也强烈地反对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一提到“文艺青年”这个词,人们的反应就分成两极:要么羡慕,要么嘲讽。最近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新浪微博上(一个中国流行的微博网站),有人在上面发了一条帖子:“上海文青女在地铁上诵读诗歌。”

帖子里附了一段视频,里面有三个女子穿着条纹连衣裙,头上戴着微型羽毛礼帽。她们在一节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大声朗诵关于自然的诗句。有些评论者赞美这些表演者,称赞她们的创意和勇气。而另一些评论者则骂这段视频是“垃圾”,或者说这些“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没有什么区别(后者在中文里被写作“2B青年”)。

吊丝照片(嬉皮士相当于中国的什么)

有个网友批评这三个表演者只是装模作样,他写道:“文青不是一种表面的姿态,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甚至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如果你能进入文青的世界并住在里面,你会发现:文青这件事和年龄或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这位网友诚恳地为“文艺青年”立了一个文化的标准。

一组病毒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7000多次,这组照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之间的具体差别。照片里列举了很多日常活动,比如开车、写作和吃饭,但是每个活动都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正常青年版、文艺青年版和二逼青年版。

虽然作者的本意是为了搞笑,但是他也无意中揭示了“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两者间的定义和区别。同时,这组照片也展现了中国自称为“2B青年”的这一群体和美国的嬉皮士的相似之处,或者至少是指出了两者的共同起源——反主流文化。

在美国,颓废派(注:即嬉皮士的统称)最初源自九十年代的懒鬼时代(slacker era)。这些游手好闲的懒鬼们都是失意的青年人,他们受困于低收入的“无聊又无钱的工作”,对未来失去信心。他们对美国企业所宣扬的价值观嗤之以鼻,最终选择了嬉皮士的生活,以此来反抗和抗议过去三十多年的文化。他们的做法就是拒绝创造新文化,事实上是拒绝再相信任何东西。

当然,美国企业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适应力,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看到了颓废主义的泛滥,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主流。从过去或工人阶级中汲取灵感曾经是一种反潮流,但是现在却成为了潮流。然而,嬉皮士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风格,不随波逐流。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