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万人的三国志(三国作战都是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那时候有这么多的士兵吗?)

《三国演义》中常常描写几十万大军的战争场面,那只是小说家的想象而已,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战斗规模远没有那么大,即使是到了三国末期的灭国之战,也就是十几万、二十万的兵力而已。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争夺天下,战火连年,人口锐减,农业衰败,因此征兵难,养兵更难,能拥有几万人马的就算是大军阀了。比如刘备,他在公孙瓒麾下混到了平原相,也就是郡守的级别,他手下的兵力也就“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但是他也算是一个小军阀了。后来他到了徐州,陶谦给了他“丹杨兵四千”,他就凭借这5千人马,在小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协助陶谦抵抗曹操。

就算是官渡这样的大决战,袁绍的兵力也不过是“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不是《三国演义》里的七十余万大军。而曹操的兵力就更少了,按照《三国志》里的记载,到偷袭乌巢之前,曹操手下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一算,官渡之战开始时曹操也就两三万的兵力而已。

到了三国末期,人口也没有完全恢复,像蜀汉投降时有10.2万人,算上之前战斗损失,最多也就11、2万人,这已经是益州能够支撑的兵力极限了。而魏国灭蜀之战时,魏军有钟会10余万大军、邓艾3万人马、诸葛绪3万人马,合计也不过约16万人。灭吴之战,魏军也不过出动了大约20万人。

整个三国时期参战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是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之叛,他带领淮南屯田“十馀万官兵”和在扬州招募的4、5万人造反,东吴也派来了数万大军助战,而司马昭的平叛大军则有26万,算起来大约参战兵力达到了50万左右,不过这里面很多不是战兵,比演义里动辄几十万人马要逊色的多。

演义和历史相差这么多,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他经历的元末农民战争里很多战斗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所以自然就带上了自己的时代印记,这是无可避免的事。

意思是: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诗句出自魏晋陈寿的《隆中对》。原文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