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施虐狂(怎么对付施虐者)

施虐者也需要同情吗?

我们很容易把施虐者当作恶魔,这是有原因的。当我们关心的人受到他们的亲友或伴侣的伤害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憎恨施虐者:我们会觉得他们是无耻的渣滓。

他们不值得同情和理解,他们应该被揭发和惩罚,他们的一生应该被毁灭。
我们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伤害信任他们的人,我们常常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就是坏人,所以才会那样做。
我们把施虐者当作恶魔,是因为这样做既简单又直接,也不需要花心思去探究那些复杂的细节。很多人认为,这是他们能为受害者做的唯一的事。毕竟,谁有闲心去教育一个混账。
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会为那些有虐待倾向并且有一定权力的人找理由,轻视他们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或者把错误推给受害者。但反过来想,把所有的错误都怪在施虐者身上,是不是也有问题呢?我们对施虐者的恶魔化或者畜牲化,是不是会让问题更加恶化呢?
也许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让施虐者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很重要,但也要给他们一些同情和怜悯。
原因如下。

1. 大多数施虐者不认为自己是施虐者

《大小谎言》中的 Perry 就是一个典型的施虐者,他总是担心妻子 Celeste 会离开他。一旦两人有了分歧,Perry 就会对 Celeste 暴力相向|《大小谎言》
作为一个曾经的受害者,我发现最让人气愤的是,大多数施虐者并不认为自己是施虐者。施虐者有着强烈的自我防卫和控制欲,但他们同时又非常恐惧。这让施虐者们很难妥协,而这些行为又影响了他们周围的人。
我相信大多数施虐者并不是故意要虐待别人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我认为虐待行为是施虐者对他们感受到的威胁的一种不恰当的反应。而受害者则通常会在明白了这种行为后,把它当作一种抵抗虐待的应对方式。
施虐者通常也曾经是受害者。早期的受害者们承受了很多的内疚和羞辱,这让他们在后来变成施虐者后始终无法面对这一事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否认自己曾经受过虐待,这其实是一种应对内疚和羞耻的机制。有时,受害者还会把他们的施虐者视为神明。
当婚姻咨询师试图帮助妻子 Celeste 承认自己遭受了家暴时,Celeste 不仅否认了被丈夫虐待的事实,还反过来指责咨询师对丈夫进行了“恶魔化”|《大小谎言》
我们对虐待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如果我们能想到,那些施虐者也曾经被虐待过,那么我们对虐待这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其简单地认为虐待是道德的沦丧和对受害者的魔鬼行为,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虐待的根源。
这种思维转变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把施虐者当作是不可救药的恶魔,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了解和阻止虐待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施虐者认识自己的可能。
虽然这个观点很关键,但促成这种转变的责任并不在受害者,而在那些有话语权的人和那些与受害者有亲密关系的人。在社会中,我们首先应该保护受害者,帮助他们摆脱内疚,羞耻和负担。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力去了解虐待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虐待事件的发生。

2. 没有人想当坏人

《危情十日》中的安妮可以说是一个“为你好”的疯子| 《危情十日》
好吧,也许有人就是喜欢当坏人,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想做个好人的。人类是社会动物,能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对自我认同有着极大的影响。
然而,“想做好人”的这种愿望对施虐者来说是一种煎熬,而且这种愿望还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施虐行为和压制对虐待的反抗。如果有个施虐者想要改变,他这种强烈的改变动机就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者转移责任。
施虐者往往会用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比如说他们是为了受害者的好,或者受害者是自找的,或者他们是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做的,或者他们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或压力。这些理由都是施虐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形象而编造的,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后果。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