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凤仙郡(西游记凤仙郡求雨起因经过和结果)

1、西游记凤仙郡求雨起因经过和结果

《西游记》中凤仙郡求雨的起因是因为凤仙郡的郡侯得罪了玉帝,导致凤仙郡三年不下雨。经过是孙悟空先找到东海龙王,但是龙王说自己虽然能够行雨但是没有玉帝的旨意不敢私自下雨。于是孙悟空来到了天庭寻找玉帝,待说明原委后,对方答道:“那地方就不该下雨,因为那儿的郡侯得罪了玉帝。”大圣仍不肯善罢干休,径直找到玉帝问个究竟。玉帝道出了个中原委:三年前,玉帝出去视察,正好碰上凤仙郡侯两口子吵架,郡侯的老婆生气后打翻了供桌,然后让狗吃了地上的供品,冒犯了上天。因此,玉帝降罪凤仙郡三年不下雨。

然而,凤仙郡的郡侯在得知要如此才能下雨后,顿时悔过,决定从此皈依佛门,吃斋念佛,不杀害生灵。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郡侯还在郡中起建道场,设斋拜佛,并宣布从此再不吃肉。在接受了一番戒斋、焚香拜佛之后,凤仙郡的百姓都感动不已,纷纷向天祈祷。最终,玉帝被孙悟空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布雨。

这就是《西游记》中凤仙郡求雨的起因和经过。

2、凤仙郡可以降雨的三个条件?

凤仙郡可以降雨的三个条件是:一,鸡吃光米山。二,狗吃光面山。三,火烧断铁链。只要三样都做到就可以降雨。

3、孙悟空在第几回为凤仙郡求雨?

第87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

师徒四人到天竺国,郡侯张榜求雨。悟空访知原委,原来是玉帝恼火郡侯对其不敬,禁止降雨,导致大量人死亡。

唐僧见连年干旱,百姓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让悟空帮忙下雨,悟空来到天庭,得知玉帝下令禁雨的原因是郡侯不敬天,故被降灾。

悟空劝郡侯归佛教,上天径访九天应元天尊,借来雷、电、雨诸神,降雨三尺。郡侯为四众建生祠。

该回相关人物:

1、凤仙郡郡侯

复姓上官,乃天竺国凤仙郡的郡侯,为官十分清正贤良,爱民心重,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

玉帝大怒,惩罚凤仙郡大旱。三年后,唐僧师徒经过此地,孙悟空几番辛苦,上官郡侯也意识到了错误,于是玉帝令龙王降雨。

2、孙悟空

唐僧的大徒弟,猪悟能、沙悟净的大师兄。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师学会长生之道、七十二变、筋斗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称王,大闹东海龙宫,被天庭招安为弼马温,又因嫌官小反下天自称齐天大圣,然后击败天军复被天庭诏安封为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时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后经观音点化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4、西游记:明明是凤仙郡的郡侯犯的错,为什么最后被惩罚的是百姓?

在《西游记》中凤仙郡这一章,作为整个三界的主宰想要惩罚一个郡守自然会有千奇百怪的方法,他既可以改变他的命运也可以掌握他的人生。但是玉皇大帝想要惩罚区区一个郡侯易如反掌,但是却选择了惩罚黎民百姓,这是因为在百姓的面前,这个郡侯是一个爱子如命,亲民廉政的好官。那么玉皇大帝就没有理由惩罚他,于是他便想到惩罚百姓,让百姓们觉得无端地被提高了赋税,于是就开始怪罪上司。

《西游记》这部小说是明朝的一个作者名叫吴承恩所写,反映了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凤仙郡这章节就是根据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真实事件所改编。在明朝的嘉靖年间有一个非常爱民如子勤劳廉政的县令,但是由于他的耿直冒犯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于是顶头上司非常的恼怒,但是对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却不能随意罢免。于是便想到了提高百姓的赋税,百姓们都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久而久之就会让百姓觉得离奇从来怨恨自己的县令。

并且在唐僧师徒一众到达凤仙郡的时候,张贴的告示却写着赏赐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并且在唐僧师徒到达县令的家中,县令立即安排斋宴款待,并且猪八戒的食量很是宽大但是下人们却摩肩接踵的往上送往饭菜。这不得不死人琢磨,一个郡县的百姓都已经瘦到体无完肤了,那么这个郡守的生活却没有一丁点的变化,却还过着锦衣玉食的。

这就说明在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光看自己的表面做派,就比如凤仙郡的郡守,他表面上就是爱民如子为民操劳一切事物。但是在自己的子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却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无不体现了人性的险恶,反映出当时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的现实以及作者的生活不义。

5、“凤仙郡”的故事

小说《 西游记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有很广泛的社会基础,孙悟空的形像也深受世人的喜爱,在全世界也流传甚广。不修炼的常人会仅把它当作虚构的故事看个热闹。

原著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 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行至凤仙郡,此地隶属大天竺国,原本是富庶之地,但连旱三年,百姓苦不堪言,饿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活着的人也随时可能死亡。郡侯爱民心重,张贴榜文,招求法师祈雨救民。孙悟空见此状况,决定施以援手,招来东海龙王施雨救济,龙王回他,称自己乃上天遣用之辈,不敢擅自行雨,需要孙悟空到天宫请一道降雨的圣旨,以便他照旨行事。

孙悟空到了西天门外,早有两位护国天王在此等候,问明来意,天王告诉他凤仙郡无雨是在遭天惩罚,因郡侯冒犯天地,上帝见罪(怪罪),立有米山、面山、黄金大锁,直等三事倒断,才该下雨。悟空不知此意是何,要见玉帝,天王不敢阻拦,径至通明殿外,又见四大天师迎上,问清来意,明明白白跟他说,那里不该下雨。悟空执意要面求玉帝,天师无奈,引他到玉帝面前,奏明此事,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郡侯)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

四天师引行者至披香殿,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啄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舔那面吃。左边是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著那锁梃。行者不知其意,回头问天师,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啄了米尽,狗舔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四大天师笑道:“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

行者依言,回到下界,责怪郡侯,只因他的过错,导致黎民有难。郡侯慌,不敢隐瞒,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于本衙之内,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饭食),果是唤狗来吃了。这两年忆念在心,神思恍惚,无处可以解释。不知上天见罪,遗害黎民。今遇老师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么样计较。”行者将米山、面山、黄金大锁的事描述一番,八戒听了,要悟空带他去,变出法身来,一顿把米面都吃了,把锁梃子弄断,被悟空斥责。郡侯哀求指教,行者道:“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拜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

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边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行者却才欢喜,道:“这郡侯听信老孙之言,果然受教,恭敬善慈,诚心念佛,我这去再奏玉帝,求些雨来。”沙僧道:“哥哥既要去,不必迟疑,且耽搁我们行路;必求雨一坛,庶成我们之正果也。”

大圣又纵云头,直至天门外,还遇着护国天王,知那郡侯已归善,天王亦喜。正说处,早见执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书,僧家关牒,到天门外传递。那符使见了行者,施礼道:“此意乃大圣劝善之功。”行者道:“你将此文牒送去何处?”符使道:“直送至通明殿上,与天师传递到玉皇大天尊前。”符使入天门去了,行者欲随后去见玉帝,护国天王道:“大圣,不消见玉帝了,你只往九天应元府下,借点雷神,径自声雷掣电,还他就有雨下也。”

行者依言,入天门里,径往九天应元府,见得天尊,行者道:“我因保唐僧,至凤仙郡,见那干旱之甚,已许他求雨,特来告借贵部官将到彼声雷。”天尊道:“我知那郡侯冒犯上天,立有三事,不知可该下雨哩。”行者笑道:“我昨日已见玉帝请旨。玉帝著天师引我去披香殿看那三事,乃是米山、面山、金锁。只要三事倒断,方该下雨。我愁难得倒断,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作善,以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庶几可以回天心,解灾难也。今已善念顿生,善声盈耳。适间执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老孙因特造尊府,告借雷部官将相助相助。”天尊道:“既如此,差邓、辛、张、陶,率领闪电娘子,即随大圣下降凤仙郡声雷。”

四将同大圣,不多时,至于凤仙境界。即于半空中作起法来。只听得唿噜噜的雷声,又见那淅沥沥的闪电。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著柳枝,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正是那古诗云:“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再说上界,僧道文牒被送至通明殿,四天师传奏灵霄殿,玉帝见了道:“那厮们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正说处,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导:“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奏未毕,又有当驾天官引凤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齐来拜奏道:“本郡郡主并满城大小黎庶之家,无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今启垂慈,普降甘雨,救济黎民。”玉帝闻言大喜,即传旨:“著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时今日,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

行者正与邓、辛、张、陶,令闪电娘子在空中调弄,只见众神都到,合会一天。那其间风云际会,甘雨滂沱。一日雨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点,众神祇渐渐收回。孙大圣厉声高叫道:“那四部众神,且暂停云从,待老孙去叫那郡侯拜谢列位。列位可拨开云雾,各现真身,与这凡夫亲眼看看,他才信心供奉也。”

行者按落云头,郡侯一步一拜来谢。行者道:“且慢谢我,我已留住四部神祇,你可传召多人同此拜谢,教他向后好来降雨。”郡侯随传飞报,召众同酬,都一个个拈香朝拜。只见那四部神祇,开明云雾。各现真身。只见那:龙王显像,雷将舒身。云童出现,风伯垂真。凤仙郡界人才信,顶礼拈香恶性回。今日仰朝天上将,洗心向善尽皈依。

众神祇待了一个时辰,人民拜之不已。孙行者又起在云端,对众作礼道:“有劳!有劳!请列位各归本部。老孙还教郡界中人家,供养高真,遇时节醮谢。列位从此后,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还来拯救拯救。”众神依言,各个转部。

事毕民安,唐僧师徒该上路了。郡侯不依,一再挽留,并表示要买地建寺院,立生祠,勒碑刻名,四时享祀。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谢;扳留将有半月,只等寺院生祠完备。寺院建成,请三藏留名,唤做“甘霖普济寺”,用金帖广招僧众,侍奉香火。殿左边立起四众生祠,每年四十祭祀,又起盖雷神、龙神等庙,以答神功。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